首页 走进妇联 新闻中心 工作园地 专题报道 往期精彩 网站链接  
 
 
当前位置:
 

2016年“德行珠海·亲子讲堂”第14期

    发表时间:2016-04-22
 

巧用奖罚 事半功倍

 

    当下,不少家长选择通过奖励或惩罚的方式,改变孩子的一些行为,使之产生自己心目中的“更好的”结果,然而,想通过物质奖励或惩罚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行为控制的尝试,很可能事与愿违,抹杀孩子良好行为的内在动力。

 

2016年“德行珠海·亲子讲堂”第14

 

本期的主讲嘉宾是市家庭教育研究会讲师团讲师王博。

专家观点:

一、保护孩子内部动力

    对于奖励,有两类方法,一类是用于激发或控制行为,另一类是用于传递信息。家长往往把奖励用于激发或控制行为,例如孩子不学习,我们要激发他的学习兴趣,孩子考了100分,我们就奖励他100元。王博认为,这种激励容易减弱甚至摧毁孩子的内在动力,损害孩子个人的自主性。控制行为的激励不是不行,会有效果,尤其是第一次使用的时候,但长此以往会滋生孩子的功利心。

二、奖励过程而非结果

奖励不要给到结果,而要给到过程,这才是在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信息。王博认为,只要孩子的行为是朝着家长希望的目标行进、努力,这个过程就值得肯定和激励,不要只看结果。例如孩子想帮妈妈洗碗,哪怕洗得不干净,甚至把盘子、碗摔烂了,但他的行为是为了分担母亲的工作,就值得奖励。如果因为孩子没有洗干净而拒绝孩子洗碗,很可能会把他热爱劳动、乐于分担责任的小火苗给熄灭了。

三、慎用物质化奖励

每个孩子天赋不同,家长不要过多使用横向比较,应该奖励孩子的努力和因此而得来的进步。王博提醒家长,要尽量少用物质化的东西奖励孩子,如果奖励的东西是物质化的,就容易把孩子的行为转变得功利化。建议家长用社交的方式来奖励孩子。例如可以奖励孩子和小朋友去玩,或者周末和爸妈一起野餐等。家长要学会随机应变,激励孩子朝着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更好地前进。

为您支招:使用惩罚时的注意事项

与奖励对应,惩罚也有两类:一类是用于激发或控制行为,另一类是用于传递信息。惩罚的目的是指出孩子背离了目标,按此形势发展下去会走向错误结果,这个时候不一定要发生结果,行为本身就应该进行惩罚。王博提醒家长,使用惩罚时有以下注意事项:

1、如果惩罚使孩子感受到胁迫恐慌,会使他们转化出暴力侵略性行为;

2、提防受罚者模仿,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;

3、让孩子制定或参与制定规则,可提升惩罚的认受性;

4、留意重复的惩罚方法是否仍然奏效;

5、惩罚只能消除行为,奖励可能诱发正向行为。

    家教金句:

1.奖励或惩罚孩子,对家长来说似乎是家常便饭的事情,但通过物质奖励或惩罚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行为控制的尝试,很可能事与愿违,抹杀孩子良好行为的内在动力。

2.很多孩子对看昆虫标本、自然科学等新鲜知识非常感兴趣,这是由于有强烈的内在驱动力。但如果过度强调控制行为的奖励,会弱化孩子的内在动力,久而久之,孩子就不再是因为感兴趣而努力,而是为了让父母满意而行动了。

3.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“十万个为什么”,中学阶段青春期的孩子变成“十万个凭什么”,有了自主意识,开始质疑老师和家长。如果孩子提出特别不靠谱的规则,家长需要和孩子协商,而不是单纯使用惩罚。因为惩罚有局限性,无法建立正向行为。

 


 
版权所有:广东省珠海市妇女联合会
地址: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童心路18号 邮政编码:519000
安网 网上报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