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成祖朱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?五次御驾亲征,是功还是过

明成祖朱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?五次御驾亲征,是功还是过

不过,世人评论明成祖的五次出征

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

,至今仍是争论不休,咱们这就一起来了解一番。

在失踪少年

朱允炆

人间蒸发后,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火速走马上任,朱棣秉承着保存实力,让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元朝残存实力内部消耗的观念,与蒙古各部交好。

可其中实力最为雄厚的鞑靼部态度依旧蛮横,拒绝屈于人下,还出手杀了朱棣派去传达和平共处意愿的使臣,这下朱先生忍不了了:

那就打!

公元1410年,

朱棣率领五十万明军将鞑靼部落打得再无崛起希望

,而其他部落此消彼长,瓦剌又冒出了头,于是在四年后,朱棣又翻身上马,带上神机营,给瓦剌送了道“热菜”,使其再也不敢作妖。

但鞑靼旧部阿鲁台在经年以后忘却此前被明军狠狠修理的疼痛,再次在危险边缘不断试探,朱棣由此又分别在1422~1424年三次北伐,

最终驾崩于第五次亲征班师回朝的路上

世人批判朱棣屡次亲征

“过大于功”

的理由是,

“杀鸡用牛刀”

的几次战役劳民伤财,却并未给大明朝带来实际利益。

不仅未将瓦剌与鞑靼彻底歼灭,还挪用长城以北军事防御的款额供应北伐,总的来看简直就像是将国库搬空,却只是给了熊孩子几次教训。

那称朱棣亲征

“功大于过”

的言论又是如何考虑的呢?

彼时少数民族政权的存在会给中原地区带来永无止境的麻烦,面对他们的骚扰、劫掠,每次朝廷都要派遣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平息此事,于是清除这一隐患已是必行之事。

在朱棣情真意切地向鞑靼部大汗表示

“相与和好,彼此永远相安无事。岂不美哉!”

之时,对方毫不留情地杀了和谈使者,意味着鞑靼部的野心从未有一刻被压下,也并不加以掩饰。

双方在未来会有一场不可避免的恶斗。

而朱棣提前发动战争,没给鞑靼更多的准备时间,并且率领大军以最快的时间将其压制住,避免拉长战线产生更多损耗,尽最大可能性为大明朝争取和平稳定的发展空间。同时,朱棣此举也为自己树立了威信,略微

转移大众对自己篡位之实的关注度

,提升自己日后出台政策、治理国家的说服力。

其次,朱棣即位后,一边用藩王集团巩固皇权,一边不断削弱他们的实力,

手段比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在位之时更加凌厉。

这便造成北方藩王手上几乎没有实权,若是面临外敌入侵,便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口。

朱棣率军清除北边的隐患,便是拆除了一枚定时炸弹,也为迁都北平打下了可行基础。

北平本就是朱棣在作为燕王时经营多年的封地,在此处定都能够进一步稳定皇权,还能占据交通便利的地势,

稳稳压制自北入侵的蒙古势力

。而顺利迁都北平,前两次的御驾亲征功不可没。

虽说攻打鞑靼与瓦剌几乎将朱棣登基后攒下的国库消耗得所剩无几,但在

压制外敌,稳住内部环境,立威四方之后,大明朝的发展的确更加从容顺利。

所以,朱棣五次御驾亲征可以说是

“罪在当代,功在千秋”

明成祖堪称

大明皇帝中的“劳模”

,将一生都扑在打击外敌,巩固大明统治、发展的事业上,将大明的国力提升了一个档次,后代再怎么“作”,也硬生生挺过了276年的国祚。

这样一个人,在后世的评判中,大抵也是功大于过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